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美國銀行 建設銀行, 台中精機, 寧波銀行, 泰國 東南亞底特律, 創櫃板, 雙匯 史密斯菲爾德, 防弊 興利, 莫仕 寇克, 東航 國泰人壽, 新聚思 IBM

美國銀行 / 建設銀行
美國銀行(BAC)八年前入股中國建設銀行時,曾希望藉此進軍看似潛力無窮的中國大陸市場。但最近,美國銀行剛以14.7億美元的代價,拋售最後的建銀持股,似乎意味西方銀行擠破頭搶進軍中國市場的時代已經告終。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十年來,高盛集團、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等國際金融機構,曾爭相入股大陸的銀行。

然而,預定未來數年生效的國際監管規則要求,持有其他金融機構少數股權的銀行,必須擴大增持額外資本,這項新規定已讓入股其他銀行的投資魅力大減。
但更重要的是,入股大陸銀行業並未讓外資銀行取得進軍更廣大中國市場的門徑。西方銀行起初藉經辦大型中資銀行的上市業務,曾賺到巨額利潤,但中資銀行緊接著用更低收費與更好的條件,來爭奪中國大陸市場的企業上市業務,而西方銀行也很快就得在逆境中艱苦作戰。

如今,參與大型交易的承銷商有時會多達20家,意味每家銀行分得的傭金減少。而且,大陸銀行有時還會承諾買下所有未售出的股票,而西方銀行則很少獲准在IPO交易中採取這種作法。不過,西方銀行入股大陸銀行的投資,基本上都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根據數據供應商Dealogic的資料,2002年至2010年,美國銀行機構至少收購了148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國銀行業拋售的持股價值則達373億美元。美國銀行2005年首次入股建設銀行,當時是以30億美元購買建設銀行10%的股份。美銀2008年又以70億美元增持了建設銀行股份,將在建銀的持股比率提高至近20%

新的監管壓力和中國大陸業務拓展上的障礙,促使西方銀行開始減持中國銀行業的股份。20091月至201111月期間,美國銀行接連拋售建設銀行持股,總共拋售至少226億美元的建銀股票,持股比率也降至不足1%。美國銀行出售建銀最後持股之前4個月,高盛集團也出售在中國工商銀行的最後持股。而最早拉開外商拋售大陸銀行業持股序幕的,則是瑞士銀行,瑞銀20091月出售中國銀行的全部股權;兩周後,RBS也出售中國大陸銀行的持股。

當然,仍有許多西方銀行持有大陸銀行的股權,但都不是工商、中國、建設與農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銀的股權。例如,匯豐控股持有交通銀行19%股權與上海銀行8%的股權;花旗集團持有廣發銀行20%股份,但去年已悉數拋售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2.71%持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外資銀行靠著參股大陸四大銀行,已經賺了可觀的利潤。

第二、坦白的說,歐美銀行並未真正轉移給大陸銀行什麼技術,但卻靠這些銀行的股票賺了許多錢,補貼自己的虧損,RBS皇家蘇格蘭銀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台灣金融機構正掀起前所未有的投資大陸銀行熱潮,接下來我們會看到一些台灣銀行投資入股大陸二、三線銀行。

第四、大陸進入經濟調整期,金融機構獲取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將來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銀行獲利的空間一定會受到壓縮。

第五、新加坡淡馬錫你丟我撿,承接歐美銀行賣出的股票,非常值得佩服,代表其有長期的戰略,不是隨波逐流。

台中精機
台中精機昨日舉行60周年慶,總經理黃明和除宣告該公司已較原訂時間提早5年完成重整,作為慶祝成軍一甲子的最佳賀禮外,也表示未來10年,將專注核心事業經營、培養幹部新血及世代交替,並從家族企業,轉變成企業家族。
     
黃明和指出,台中精機1998年跌了一跤,還好有客戶、協力廠及經營團隊不離不棄的支持,才能夠重新站起來。回顧當時,公司向銀行貸款67億元,經過債務協商後,實際償還30多億元,原本規劃分14年償還,並預計民國107年完成重整,最後在不借助外力下,靠著自己努力賺錢,今年4月償還了一筆5億借款後,已順利提前5年完成重整。   台中精機已向法院提出重整完成申請,預計10月初,法院就會裁定完成重整,之後會指定重整人改選董監事,但公司傾向不再重新申請上市櫃。
     
黃明和表示,台中精機客戶回購率達80%,連巨大、美利達及自行車零件廠都是其客戶,新增客戶只有23成,7日中精機擴大舉辦客戶回娘家,邀請1千家工具機、塑膠射出型機業者,實地參觀公司最新開發的立式加工機、五軸加工中心機、臥式加工機、車銑複合機、多軸車床及射出成型機等新產品,還斥資78百萬,除席開2百桌外,更購買TIIDA汽車、三陽機車、平板電腦等獎品,有吃又有拿,賓主盡歡。
     
現年58歲的黃明和表示,台中精機是他父親黃奇煌創立,身為第二代的他,在32年前進入台中精機工作,對台中精機有家族、企業及產業使命。目前台中精機幹部都是45年級生,也有些6年級生,未來10年要積極培養7年級新血,同時進行世代交替。   黃明和的大女兒黃怡穎英國倫敦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畢業後,目前擔任特助,兒子黃獻彬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資訊工程系,預計101日進入公司從基層技術員做起。    而台中精機未來也將聚焦在核心事業,不會過度多角化或業外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中精機曾經是台灣最大最優秀的工具機公司,很可惜當年因為金融操作不當破產,很高興看到他們重整成功,浴火重生。

第二、台灣過去還有一家類似的公司東隆五金,也是破產後再由HSBC投資,重整成功的例子。

第三、台灣中部有很多公司,雖然沒有破產,但是主營業務已經不彰,需要進行策略和業務上的重整,PE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第四、台灣應該朝產業鏈整合的方向探索,不論是垂直整合或水平整合。台灣許多企業規模都太小,不具競爭力,更沒有走出去開發大陸或全球市場的能力。

寧波銀行
大陸寧波銀行來台招親!該行最大外資股東、新加坡華僑銀行擬將手中持股賣給台資金融業者。金融圈人士透露,浙江省知名股份制銀行寧波銀行,月前透過財顧牽線來台招親,並由總行高層親自會晤多家公、民營中大型金控,力邀台灣的金控參股,台金融業約可取得5~10%股權。
     
服貿協議簽署之後兩岸參股熱潮升溫,知情人士表示,寧波銀行月前透過財顧安排來台時,訪問對象包括兆豐金、中信金、國泰金、第一金、元大金、玉山金、台新金等多家公、民營金控旗下銀行,寧波銀行都透過相關管道進行接觸。
     
根據寧波銀行最新年報的股權統計,新加坡華僑銀行持股13.74%,若再合計以QFII持股1.6%,共持股寧波銀行15.34%。    相關人士指出,台資金融業者若入股寧波銀行,不僅將和新加坡華僑銀行並列外資股東,甚至還能取而代之,成為最大外資股東。
     
據指出,寧波銀行及新加坡華僑銀行屬意的參股價格,約是股價淨值比(P/B2倍左右,其中台資銀行最多可參股10%,截止6月底止,寧波銀行淨值為246.68億人民幣,約當於新台幣1,220億元,以此標準計算,台資金融業如有意取得10%股權,成為寧波銀行最大外資股東,須出資超過120億元。
     
金融圈人士指出,寧波銀行已與新加坡華僑銀行達成共識,將以辦理增資發行新股,及讓台資金融業買下華僑銀行股權兩種方式,引進台資金融業參股寧波銀行,台資金融業大致可取得約5~10%的寧波銀行股權,但入股者必須承諾「3年閉鎖期」。
     
新加坡華僑銀行從20065月進場,成為寧波銀行的戰略合作夥伴,並參與寧波銀行在深圳交易所掛牌上市的過程,迄今已有七年。相關人士指出,適逢兩融金融開放熱潮,新加坡華僑銀行也有意趁勢,藉由把股權轉手給台資金融業,實現投資獲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多年以前,寧波曾經是中國大陸除了上海以外最活躍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是現在地位不斷滑落,已從中國第七名掉到第十四名。

第二、取得5-10%股權沒有什麼意思,只是一個財務投資人,對公司沒有影響力,再加上還有三年閉鎖期,我不認為台灣金控會有興趣,連富邦參股廈門商業銀行都至少有20%股權。

第三、把新加坡華僑銀行持有的13.74%,再增加10%的新股,總持股可以到20%以上,或許還有可能吸引投資人的參與。

第四、如果新加坡華僑銀行繼續保留持股,則台灣銀行只能做一個「二奶」,看不出來有誰會有興趣這麼做。

泰國 / 東南亞底特律
泰國受到日本汽車大廠青睞,近來崛起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汽車生產中心,贏得「東南亞底特律」的稱號。根據國際汽車製造商協會(OICA),泰國2012年汽車年產量較去年躍增70%248萬輛。受全球經濟疲弱影響,中國及印度等國家汽車產量僅有個位數的成長率。

拜日本車廠及美國車業巨擘福特汽車投資之賜,泰國汽車產業發展神速,超越競爭對手印尼,成為東南亞最大汽車生產國。泰國去年出口約100萬輛汽車,雖然今年上半年受稅務優惠吸引的首度購車者人數減少,國內銷售仍持續激增。分析師預測,未來數年泰國車市仍將以10%的速度成長。

汽車產業研究公司Automotive Focus總裁凱薩說:「泰國車業或許仍有需要克服的問題,但整體而言,升級代步工具的需求正推升成長動能。」日本汽車製造商為了在快速成長的泰國市場提高銷售,並利用該國位於東南亞出口市場中心的位置優勢,紛紛在泰國砸錢蓋新廠。

本田汽車位於曼谷郊區的配裝廠,裝配一輛車需時三天,每天產量逾1,100輛。本田的目標是2015年在泰國年產量達42萬輛,同年該公司蓋在曼谷郊外的新廠也將開始營運。本田汽車泰國公司執行副總裁普魯提沙里孔說:「本田2011年受洪水重創損失慘重,但近年在泰國發展迅速,傲視同業。目前泰國是本田亞洲地區最大生產基地,未來三到五年內不會改變。」

我們的看法:

第一、泰國很不簡單,能夠打造成一個東南亞的汽車製造基地,值得學習。

第二、雖然洪水在2011年重創許多日本汽車大廠在泰國的生產基地,但這似乎並沒有阻止日本繼續投資泰國的興趣。

第三、台灣很可惜,有很強的機械能力,卻一直沒有發展出自主的汽車工業,那些和國外汽車業配套的汽車零件製造廠也沒有幾家發展成世界級的規模。

第四、台灣二十多年前趙耀東部長時期曾有發展大陸車廠的規劃,後來無疾而終; 當年也有發展航太工業的想法,一樣沒有成功。不知為什麼,台灣除了電子業以外,其它製造業很難發展成全球的規模。

第五、泰國的勞工成本不算最便宜,卻可以爭取到日本汽車大廠的青睞,這是自豪和日本關係良好的台灣需要檢討的地方。

創櫃板
為協助國內有創意、想創業的年輕人或企業主,找到「金主」實現創意,行政院昨核定推動「創櫃板」,讓微型創新企業也可掛牌籌資,未來如國片《海角七號》等都可掛牌籌錢,預定創櫃板年底建置完成,明年初上路,一般民眾想投資買股,最多限6萬元。據櫃買中心評估,創櫃板成立初期,預期將有不少文創或農企業登錄,預計2014年登錄創櫃板的微型創新企業共70家,籌資金額達2.1億元,等於平均每個企業約可在創櫃板上,籌措約300萬元的資金。 目前全球類似的「創業板」,例如倫敦的「AIM板」、香港的「創業板」、新加坡的「凱利板」等,較類似台灣的興櫃市場,此次櫃買推動創櫃板,是在興櫃底下再做延伸、扎根。

證期局長黃天牧昨說,「創櫃板」的創意公司,資本額限5000萬元以下,「但沒有最低資本額門檻,公司也沒設立年限或獲利等限制,只需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且須接受櫃買中心最長2年的輔導期。黃天牧說,櫃買中心會輔導該公司具備內控、會計制度等,接下來要讓市場認同他,集資成功才能正式登錄、真正掛上「創櫃板」。至於如何定義「集資成功」,則視每家公司情況而定;而掛牌後,每年最多增資限1500萬元。但黃天牧也說,因櫃買中心將「免費輔導」該微型創意公司、需要資金來源,因此金管會也將暫停櫃買中心提撥給保護基金的資金,將從今年81日起到2015年底,預計櫃買中心將有7000萬元資金可運用。

此外,投資人都可認購創櫃板上公司股票,但一般民眾近1年內,對所有創櫃板公司投資累計限6萬元,藉此控制投資人可能承受風險。官員說,民眾跟公司買了這張股票,將不同於一般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若想轉讓、得洽櫃買中心,找股務代理人、洽特定人做轉售。官員說,創櫃板掛牌後最多3年,就要往上掛興櫃,若無法上興櫃,就必須要下創櫃板,而投資人手上的股票可能最多就是損失6萬元。

投資人如何從中賺錢?官員說,創櫃板本就屬小型公司,若投資人願意進來是採支持、扶持角色,未來這些公司發展好,可順利往上掛牌,投資人可以從中獲取資本利得,若做不好就損失。統一投顧總經理黎方國表示,創櫃板上路,將有助扶助國內中小企業及新興產業發展,讓投資人多了項投資管道,並壯大興櫃、上櫃規模。他指出,企業籌資管道增加,一般投資人也多了項投資管道,但畢竟所投資的公司還未上市櫃,投資人要評估其風險,不要冒然決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創櫃板主要是鼓勵微型創新企業,這些企業吸引的主要是天使投資人,連創投都不會投資。

第二、台灣是否值得搞一個天使投資人的專屬股票市場,值得討論。在OTC搞這個交易平台可能對一般投資人可以增加一點信心,但是投資未上市股票,本來就有風險,有錢有閒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會參加,其它人則不會碰。

第三、訂定每個投資人投資六萬元,大概是想保護散戶投資人,控制投資人可能承受投資風險。但這實在太低了,訂十萬元或許還有意義。創櫃板看起來和「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 差不多,有意義但不一定是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事。

第四、天使投資人和散戶不同,國外的天使投資人帶來的不只是錢,還有提供Advice (諮詢建議),這對創業家來說是最寶貴的事,但創櫃板散戶無法達到這個功能。

第五、國外其實發展的方向是從創櫃板再往上櫃市場延伸,英國AIM最近就推出「高成長板」(High Growth Segment) 吸引新興的科技公司掛牌,全世界並沒有交易所成立專門針對微型企業掛牌的平台。

第六、政府目前的估計是每家企業籌措300萬元資金,每個投資人最多限6萬元,即50個投資人,這有些奇怪,難道有人想多買一些也不行嗎? 難道這只是散戶平台?

第七、專業投資人據了解沒有限制,但專業投資人定義為何? 是否一定是機構? 願意承擔風險的高所得個人算不算專業投資人?

雙匯 / 史密斯菲爾德
公司(Smithfield Foods)和大陸雙匯國際控股在美國時間6日發表聯合聲明,稱雙匯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案已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批准。雙方定24日舉行特別董事會,以敲定這筆總額達71億美元的交易。
     
這場併購案如果成功,將是大陸企業赴美投資歷來金額最高的收購案。雙匯國際董事總經理楊志軍在6日的聲明中說,雙匯將保證史密斯菲爾德在美國的營運和品牌聲譽,並嚴格遵守食品安全規定。「交易將創造全球領先的企業……雙方都有長期為全世界消費者提供高質量食品的記錄,期待作為一家企業共同前進」。
     
CFIUS是美國財政部主持的跨部門機構,負責審查外國企業在美國的收購行為是否會損害國家安全。此前美國國會部分議員擔心,這起收購案將使美國豬肉供應受到威脅。    史密斯菲爾德執行長波普(Larry Pope)在7月份的美國會聽證會上指出,該收購是出於滿足大陸持續增長的豬肉需求,有助於美國向大陸出口更多豬肉,也可幫助美國農業擴大生產和增加就業。CFIUS的放行也預示該交易可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
     
雙匯最早於今年529日宣布將以每股34美元的價格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全部股份,總額達47.2億美元,合計史密斯菲爾德的近24億美元負債,總交易金額達71億美元。   該收購案獲得批准是近年來大陸企業在農業領域「走出去」的重大進展,但交易能否達成,仍取決於雙匯報價能否令史密斯菲爾德股東接受。
     
史密斯菲爾德大股東、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斯塔博德價值基金公司(Starboard Value)日前公開呼籲其他股東抵制收購案,稱該交易低估史密斯菲德爾的價值,如果將這家肉企拆分後出售,股東會得到更多利益。該公司在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中透露,已得到第三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資產的報價,高於雙匯國際的出價。    史密斯菲爾德2013年第一季利潤下跌36%。不少分析師認為,雙匯-史密斯菲爾德收購案一旦完成,可能會對史密斯菲爾德走出近幾年面臨的困境提供一定幫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的獲准有高度的指標意義,因為被併購方是美國龍頭企業,併購方是中國大陸企業,金額又是超級的大。

第二、美國政府能夠通過案子,代表美國還是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尊重市場機能,食品畢竟和電信不同,不能隨便扣上國家安全的帽子。

第三、台灣在肉品加工有一定的實力,兩岸在這個領域應該要好好合作。

第四、大陸收購全球龍頭企業是未來的趨勢。台灣在這方面的戰略又是什麼? 不能因為外資變成中資就把他們趕出台灣,否則台灣會逐漸被邊緣化。

防弊 / 興利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說,過去許多法規制定時的框架都是為了防弊,「但在往前走的時候,我們得不斷提醒自己,興利重於防弊。」江宜樺出席全國工總舉辦的「全國工業團體領袖會議」,他在致詞時表示,政府的角色要能把握正確的政策大方向,讓國家朝向更加開放、自由與競爭,同時不斷改善基礎環境與加強公共建設,剩下就是民間業者協同各部會的力量一起來做,「就有辦法把事情做好」。江揆表示,政府若能在政策擬定與法規鬆綁上做好該做的事情,相信業者一定能開創佳績。

江揆指出,前行政院長陳冲時的財經政策已為國內中長期發展奠定宏觀基礎,在這政策方向下更需要具體落實承諾,包括加速整合進區域性的經貿組織、要和中國大陸儘速完成服貿與貨貿協議談判、設立自由示範區,以及包括金融法規與電子商務上所需的法規鬆綁。

江揆說,有許多事情在過去可能會討論一段時間,但無疾而終。但他今年組閣後,希望能給產業界感受的是「盡量不再重複講已經講過的話」,而是督促各部會把曾宣示要做的事,或每一次座談中承諾事項在最短時間內落實。

江揆表示,除了聽取產官學研各界意見以形成下個階段的行動方案外,另外的重要工作就是透過管考機制來要求業務部門「你答應人家的事情,做了沒有?」江揆強調,政府能力有限,政府的角色就是不斷往前看,「看我們的下一步往哪裡走」,把政府主管的法規,按照業界經營需要做調整,「講更明白一點,就是鬆綁的工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江宜樺說的很對,台灣有太多法規的框架都是為了防弊。

第二、以一位CEO的立場來說,江揆已抓到施政的重點,就是法規鬆綁,政府要讓國家更開放、自由與競爭。我們可以感到政府有很多地方動起來了,最明顯的是金融業,尚需要改進的是NCC,台灣的電信、媒體、有線電視正陷入泥沼,NCC絕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希望江揆能注意到這點。

第三、金融和電子商務的法規鬆綁是江揆二大政績。

第四、自由經濟示範區開始推動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大陸上海自貿區已正積極發展中,台灣要是仍在原地踏步,躑躅不前,將喪失大中華地區的關鍵樞紐地位。

莫仕 / 寇克
75年歷史的電子元件業者莫仕(Molex),同意接受寇克工業(Koch Industries72億美元的收購之議,未來將成為寇克工業旗下獨立的部門。寇克工業將以每股38.50美元、比普通股高31%的價格收購莫仕,若包括A股,溢價更高達42%。這項併購案預定在今年底完成。

莫仕9日在紐約交易股票早盤大漲31%38.59美元,今年以來至8日為止漲7.4%。寇克工業為未上市公司。莫仕仍將保留現有品牌,位於伊利諾州萊爾的總公司也不變。莫仕做塑料起家,如今著重於電子、電機和光纖元件。

莫仕聯席董事長克雷比爾(Fred Krehbiel)說:「歷經75年,這是艱難的決定。但董事會和家族成員認為這交易能帶給股東絕佳的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沒有什麼人注意到這條新聞,或者是了解其意義,Molex是全球連接器的主要品牌,也是鴻海最主要的競爭者之一。

第二、全球電子產業正在整合,影響所及,電子零組件產業也跟著會整合。

第三、鴻海最近分拆連接器部門,才成為獨立公司,也是為將來M&A併購做準備,很可惜慢了一步,否則由鴻海來整合Molex應該很適合。

第四、美國的「再工業化」相信是寇克工業願意介入連接器這種不起眼卻很關鍵的電子零組件原因之一。

第五、台灣的電子供應鏈需要徹底再造,許多公司應該加速整合別人或被整合,但到目前為止並未看到太大的動作,反而是中國供應鏈後起之秀不斷冒出來。

第六、MolexApple iPhone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但其產品不一定是高檔,更多在低價領域。和Apple的長期關係可能是Molex的賣點之一。

第七、這次賣價對於Molex大股東來說相當理想,有31%的溢價,EBITDA倍數高達11.2,這對一家傳統電子零組件公司來說相當難得,更何況Molex是一家老牌家族企業。

東航 / 國泰人壽
兩岸首家合資壽險公司「大陸國泰人壽」,兩大股東國泰人壽及大陸東方航空牽手八年後,決定分道揚鑣。中國東方航空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告,將出售百分之五十大陸國泰人壽股權、約四十二點五億元台幣,若能順利完成轉讓,東航將完全退出大陸上海國泰人壽。

消息人士指出,接手買家大有來頭,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旗下的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簡稱「陸金發」),根據交易規則,這樁交易公告期間至十月十二日止,期間若有其他買家出價高於陸金發,買家就會變動。壽險人士認為,上海國壽的陸資股東若由非金融業的東航,改為與金融業較相關的陸金發,對上海國壽未來發展會加分。不過,台灣的國泰人壽不願評論買家任何資訊。

上海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透露,東航出脫上海國壽所有持股,是因保險並非東航主業,東航一直有退出計畫。熟悉內情人士表示,國資委希望重點央企、國企專注本業發展,慢慢退出非核心事業,以東航來說,就是專注航空本業,這是大陸的政策。

國泰人壽昨天證實此事。東航做出出售股權決議後,已告知國泰人壽,但誰接手東航股權,成為大陸國泰人壽的新股東,還不清楚。國泰人壽表示,大陸國泰人壽是二○○四年十二月成立,是兩岸首家合資壽險公司,總部設在上海,雙方出資比率各半,到今年七月,該公司資本額已達十二億人民幣,總公司據點在大陸上海,並已在河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主要省分設立分公司,今年上半年大陸國泰人壽總保費收入比去年成長百分之八點三。

國泰、東航雖已合資八年,但大陸國泰人壽到今年才開始賺錢。壽險業者說,壽險業投資,需要「長期抗戰」,起碼都要七、八年後才能開始打平投資虧損,並出現獲利;但多數「非保險業股東」都無法等這麼久,加上近來大陸航空業相當競爭,均影響陸資股東對合資壽險公司的增資意願。據了解,上海國壽曾規畫辦理人民幣四億元增資案,就一直卡在股東資金問題無法辦理。據悉,上海國壽董事會成員有八人,一旦東航退出合資壽險公司,上海國壽董事會與高層人事將隨之異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航退出非主營業務,可以理解。

第二、國泰人壽當初為何選擇東航做為策略夥伴,令人不解,彼此的synergy不是很明顯。

第三、接手股東陸家嘴金融公司相信是比東航更好的選擇,第一因為它在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第二它是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第三上海自貿區政策剛公布,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吸引力大增。

第四、台灣像國泰人壽這樣和大陸合資夥伴分手,但卻能很順利圓滿退出的不多。

新聚思 / IBM
神達旗下的「金雞母」-美國上市公司新聚思SynnexNYSESNX)今年以來漲勢凶猛,而昨日又因宣布收購IBM的「全球顧客服務事業(customer care services business)」,股價一度大漲15%。換算神達持股15%市值高達90億元、比減資後的股本還要高,不僅如此,神達還可透過新聚思進一步擴展北美市場。對於國內投資人來說,新聚思的名號並不響亮,不過,該公司2013年第3季(68月)的營收預估落在26.527.5億美元(合新台幣790820億元),以此規模來看,絕對稱得上是大型的通路服務商。
  
新聚思日前宣布,將支付5.05億美元(現金4.3億美元及新聚思7,500萬美元普通股),作為收購IBM全球顧客服務事業之用。而有別於一般公司在宣布收(併)購之後股價大跌的「慣例」,新聚思昨日開盤後一度逆勢大漲15%、來到55.5美元,改寫一年多來新高,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新聚思預估此舉就可在交易完成後第1年,貢獻EBITDA 1.2億美元,對本業的每股獲利貢獻達0.55美元,而非單純「為併購而併購」。
 
新聚思指出,在100%持股的子公司Concentrix收購IBM部門之後,Concentrix在全球6大洲將擁有45,000名員工、以逾40種語言服務超過300家客戶,規模一舉登上全球前10大。新聚思開盤後大漲,美元的價位也追平一年來的新高價位,對於最大股東神達來說,持有新聚思的市值也水漲船高。而神達透過新聚思承接北美資料中心訂單,通吃「代工」與「品牌」的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能夠收購IBM的部門一定很不簡單,IBM是世界級的優秀企業。

第二、不是很了解IBM為何要出售其「全球顧客服務事業」,光看名字不易了解內涵。

第三、台灣企業應該多併購歐美公司,這個案子具有指標意義。

第四、台灣電子業放棄製造而往服務發展絕對是正確的布局。


第五、神達是透過美國上市的Synnex子公司才完成此併購案,如果單獨靠台灣上市公司作為載體,可能會複雜和困難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