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利用外資,轉型大中華資產管理者

利用外資,轉型大中華資產管理者
2007.06.12(工商800)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最近引進私募基金KKR作為「策略投資者」,目標是「作大作強」,簡單的說就是要加速全球兼併收購,產業整合。

北京當局宣佈將動用30億美元外匯存底,購買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首次公開上市(IPO)部份股權,和老美一起整合全球產業。

全球趨勢正從「企業經營」走向「產業整合」,結果是贏家洗牌,和財富的重分配。香港李嘉誠投資橫跨加拿大、印度和歐洲,印度鋼鐵巨人米塔爾收購從印尼、美國到盧森堡,都創造了新的產業龍頭。

鴻海、華碩錢已經足夠,為何還要募資?主要是為了資源卡位戰,優化產業競爭結構。作為產業第一名擁有15%的市場,和50%市占率相比,利潤是完全不同的。

台灣企業家除了要賺創新財、管理財外,還要懂得「財務財」。台商有管理資源,結合國際資金,可以加速整合市場、技術、人才和創意,未來的挑戰是學習從「經營者」轉型「資產運籌管理者」。

台灣企業家最常的藉口是自已都忙不過來,那有空管別人?大錯特錯。別人拿資金相挺,老闆您應該做總經理真正該做的事:找對的人,把他們放在新的舞台、對的位置上,由您來統籌。郭台銘成功挖角德州儀器總裁程天縱,即為一例。

突破Taiwan discount,台商必須懂得和外商/外資做朋友,挾外以自重。外商現在進入大中華市場偏重收購策略,台商可以作為外商的「大中華經營夥伴」,別人出資金,我來管理。私募基金喜歡併購全球技術和通路,結合大陸生產製造,台商是外資最好的「全球購併夥伴」。

台灣企業做牛做馬,只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財務運作能力不足在其次,最可怕的是信心不足:我們完全不知道外資對台灣關鍵能力的肯定。解決之道必須先將自已轉化為「資源整合平台」,再引進策略性資金,積極對外整合。

台灣資金嚴重外流,想成為「亞太財富管理中心」是空談。香港是「亞洲金融資產管理中心」,新加坡已發展成「亞太私人銀行中心」。台灣的優勢在經營管理,不是金融,如果能將兩者結合,台灣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大中華經營性資產管理整合中心」,這才是真正的「根留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