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全球化創新平台,新企業社會責任

全球化創新平台,新企業社會責任
2006.08.31(經濟)

創投曾經是台灣高科技發展的動力,這幾年卻大幅衰退,主要原因除了台灣資本市場集資功能不振外,基本問題在於沒有體認到台灣高科技產業轉型及企業海外佈局的需要。當中國大陸積極推動自主創新之際,台灣經濟創新成長的引擎卻已經停滯。

台灣創投的角色已逐漸被大型電子公司(鴻海、華碩等)取代。在全球競爭加速的情況下,企業只好引進策略投資人,進行上下游產業鏈資源整合。這固然可以加速發展,但其焦點偏重「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對於真正有獨立自主創新能力的「新興企業」而言,台灣經營環境和融資配套已不具競爭性。

台灣許多大型科技企業正陷入轉型的進退維谷:原有業務面臨極限,但新的「第二成長引擎」卻沒有起來。台灣在新世代科技(如替代能源、綠色產業等)投資的力度較其他國家差了很多。透過投資新創事業是跨入新領域一種方式,但是大企業必須避免「收購」和「併吞」的心態,否則沒有辦法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激發創新種子的活力。

中國大陸高科技企業幾乎清一色選擇美國上市,這當然有其盲點,但是成功建立了一種鼓勵風險性投資的快速成長模式:無錫尚德五年市值四十億美元,分眾傳媒成立三年高達三十億美元。台灣雖然也有宏達電、茂迪等代表,但是成長速度遠不及大陸高科技同業,是最大危機。

新創事業要超速成長,必須掌握幾個訣竅:架構海外佈局(研發、市場)、引進海外人才、利用國際資本、強化全球策略聯盟。總之,「全球化」是核心主軸。

大企業投資新創事業的考量,是風險性以及專注性。機構投資人要求上市公司專注現有事業,影響企業放慢對未來轉型投資的腳步。解決之道,企業可以切割新的子公司平台,加速新事業投資,或者是投資有跨國運作能力的創投。

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育成創新,原先是政府該做的事。很不幸地,目前政府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大企業和小企業應該建立更好的「夥伴」關係,大公司扮演橋樑,作為自主新創企業的創新平台,透過多元資本運作,創造雙贏。如何延續台灣的國際創新競爭力,將是我們這一代企業的新「社會責任」!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 黃齊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