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利用策略槓桿,迅速強化競爭優勢

利用策略槓桿,迅速強化競爭優勢
2006.05.02(工商)

友達和廣輝的合併引發了大家對於「策略槓桿」的重視。不同於財務槓桿,策略槓桿是利用策略手段,重新定位發展佈局,縮短成長時間,讓資源作最有效配置,這是一種外部成長的方式。

台灣過去資本市場太寬鬆,每家公司什麼都想自已來。隨著台灣股市動能相對減緩,以及全球競爭白熱化,合作代替了競爭,台灣企業的成長模式必須從「資金驅動」轉向「資源驅動」。資源可以整合,而資金會追隨資源整合者,進一步帶動行業整合。

和亞洲其它國家比較,台灣企業在策略槓桿的進取心相對不足。我們了解必須擴張核心能力,但是還不能接受用收購或合作方式來擴張競爭優勢。在垂直分工的佈局下,很多企業在原先領域已經面臨了成長的極限,但是第二事業成長曲線卻遲遲未能啟動。

「成長的賭局」(The Growth Strategy)和「從核心擴張」(Profit from the Core)這兩本書指出了成長的兩難。台灣企業對外部成長找「No」的理由通常超過說「Yes」的渴望,但是我認為這種心態必須改變。無視於全球產業整合的大趨勢,就如同盲目地追求成長一樣危險。

中國大陸企業還在積極學習轉型,但是繳了很多學費,例如TCL對Alcatel及Thompson的併購,比亞迪(BYD)從手機電池切入機殼,以及聯想/IBM。從ING保險台灣總裁跳槽大陸太平洋保險,以及Dell亞太總裁加盟聯想,可知大陸成長的手法已越漸成熟,懂得挖角國際專業經理人,彌補關鍵管理能力的不足。

很多台灣企業對於這些結合抱著懷疑的態度,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全球資金對大陸有熱情,對台灣沒有,所以大陸企業可以拿到cheap money。現在每年賺二千萬美元以上,成長率30%以上,只要求4-5倍本益比的大陸創投投資案比比皆是,台灣公司相形失色。大陸企業可以先拿錢,再從虛變實,相對來說台灣企業一定要先有實才能募資。

最近Alcatel併購Lucent和印度Mittal敵意收購Arcelor,帶動全球合併熱潮。雖然過去失敗的例子居多,然而沒有人敢說這一波的產業整合不能真正創造綜效。

鴻海在去年已超越偉創力(Flextronics),變成全球最大的EMS公司,偉創力總經理離職,加入全球最大的購併基金KKR擔任亞洲區合伙人,並且立刻收購偉創力的軟體部門。郭台銘董事長可以學習和其過去最大的敵人作朋友,由KKR出資,協助鴻海併購偉創力,或許可以改寫全球IT產業的版圖,力追三星,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再整合。【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 黃齊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