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國際板 應成為全球華人的成長板

國際板  應成為全球華人的成長板
2006.01.19-經濟日報邀稿-國際板

金管會從去年起積極的推行「國際板」,希望將台灣變成亞洲集資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龔主委表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金管會的企圖心及長官們的苦心值得尊敬及喝采。
最近國際板的議題好像少了一些,問題在那裡?政府大陸投資政策是關鍵,但是我覺得還有其它理由,最主要的是國際板的目標客戶和願景還不夠清楚。國際板的起源是「大陸台商回台上市」,所謂的大陸台商就是在台灣沒有上市的無根台商,但是由於對大陸投資40%的限制,現在國際板目標對象衍生成三類:無根台商、在台上市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如富士康)、外資公司;而且以第二種為主。
鴻海或華碩為何要將子公司在國際板上市?能否吸引不同類型投資人很重要。至於純外資公司上國際板挑戰就更大:台灣已推行TDR(台灣存託憑證)十五年,至今只有五家「台資」外資上市。簡言之,今天國際板由於政策關係,已和原先規劃的初衷不再一致。
一個市場的組成包括籌資者(公司)和投資者(機構/個人)。定位國際板,就好比定位台灣在國際上的位置。我們是希望台灣人投資台灣公司?外國人投資台灣公司?還是台灣人投資外國公司?外國人投資外國公司?市場就是平台,全世界很少有封閉還能成功的平台。
國際板要的是一個格局,我們應該創造區域性的平台,而不只是「台商板」或「境內外幣板」。國際板的精神應該是開放,不是封閉;心態要能「走出去」,才能「帶進來」。今天亞洲有很多華人企業(包括大陸境外企業),我們應創造一個真正「境外」的環境,把這些企業吸引過來。國際板應向李安/王建民學習,融入國際主流,源於台灣,但不在台灣。
和其它亞洲股市相比,國際板絶對有優勢。香港的「創業板」已經萎縮,主板上市公司又越來越大型化。新加坡在爭取上不了香港的大陸中小型企業,但是投資人太淺碟。大陸高科技公司現在流行Nasdaq上市,費用太高不說,不是人人都能變成「百度」。坦白的說,全球華人企業真的沒有一個好的新興成長股市。
倫敦有一個市場叫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由倫敦證交所管理,是近年全球成長最快的股市,吸引了歐洲及全球許多中小型企業,至今已有上千家公司上市,去年就高達400家。其成功的關鍵就是定位清楚,區域導向,靈活創新。
國際板應努力成為華人「成長型企業」和「中小型高科技股」的最佳交易所。大陸企業如果是境外登記,為何不能讓其上市?今天台灣怕被大陸用經濟統戰,為何不敢反其道而行?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國際板只要能成為大中華成長型企業的中心,前途就不可限量。
根據金管會的規劃,國際板的商品不只包括股票,還包括債券、期貨、選擇權。新金融商品是台灣的強項,國際板另一個賣點,是成為大中華區最佳衍生商品和國際債券的交易平台。
人只會為「過去」擁有但現在失去的東西痛心,但是對於失去(或不曾擁有)的「未來」卻不會感到難過,因為你不知道未來可能會有多麼美好。
「2009年1月30日路透社: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台灣的國際板已經成為亞洲新興企業最重要的集資中心,去年全年上市總集資量達到50億美元,有超過一百家企業上市,上市公司來自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摩托羅拉計劃將其北京手機設計中心在國際板上市,國際板已逐漸逼近Nasdaq,成為全球最佳的新興市場。」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也許夢想永遠不會實現,但是你還是有繼續做夢的能力和權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