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投的新趨勢
2006.05.12(經濟)
去年我在上海參加一場科技聚會,感觸極深,所見盡是美國矽谷知名主流創投,這些是台灣過去十多年不曾經歷過的。 許多三十歲的年輕人,已經管理了幾千萬美元的基金,海歸派的創業家更是自信滿滿。
在經歷了三年的慘淡經營後,中國大陸的創投業從03年起有大轉機。 當年,Ctrip(攜程網)成功在Nasdaq上市,Softbank投資盛大4,000萬美元,一年後就在Nasdaq上市,Softbank總共套現5.5億美元,回報高達15倍。 先前的中芯半導體是失敗案例,但盛大向矽谷主流創投證明中國VC是可以賺大錢的。
2005年無錫尚德造就了另一個傳奇,上半年向創投募集8,000萬美元,年底就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融資高達4億美元,上市時本益比40倍,上市後股價又漲了一倍多。 尚德正式建立了外人對「中國高科技」股票的信心。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這波的中國創投熱有很深的影響。 第一是案子的競爭越來越多,台灣公司的基本面不差,但必須有透過兼併收購「快速成長」的能力,否則在規模上就吃虧。
第二是價格合理性。 世界是平的,資金會比較台灣和大陸案子的成本。 大陸案子要求的本益比較低 (特別是傳統產業),但是台灣企業對價格的要求還停留在以前股市好時的階段,較難達成共識。 當然大陸熱門的高科技案現在訂價也很高,不過台資企業和其無競爭可比性。
第三是上市地點。 企業不一定想到海外上市,但基於香港和Nasdaq的高本益比,創投可能會鼓勵企業轉向海外掛牌,當然這也和台灣政府對大陸投資限制有關。 其實台灣現在上市價格本益比有提高,但對企業來說資產負債表左邊的事項(策略投資)比右邊(融資)更重要。
第四是商業模式必須從「台灣定位」走向「全球聯盟」及「大中華佈局」,企業必須提前啟動海外計劃 (不管是R&D,策略聯盟,國際客戶等)。 國際資金對於「純台灣」概念的「產業整合」案有興趣 (如金融、電信),但對創投案則無。
每一個企業和創投都應該問自己: 當今天國際資金可用比較低成本投資大陸,以較短時間和更高價格出場,那麼台灣企業的吸引力在哪裡? 唯有在觀念及作法上創新,才能找到台灣創投的新出路。【本文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